close

文章來源: 2016-02-01 01:37 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

全球經濟復甦遲緩與不確定,主要央行紛紛採取無預警逆襲的方式,推出極端的貨幣政策,照理說,央行的責任是維持貨幣及金融市場的穩定,但現在卻成為促進經濟成長的主要推手,如果這些方法是對的,那麼貨幣理論教科書勢必得改寫了。

美國聯邦資金利率從2008年12月16日起採0~0.25%利率,直到去年底才升息1碼,時間足足超過七年;而歐洲央行則從2014年6月起開始實施負利率,把借錢不用付利息的條件,更進一步逆轉為存錢不僅沒利息還得付手續費的條件,目的就是想逼銀行把錢貸放出去,並引導市場利率下降,壓迫企業及消費者不要存錢,多投資多消費。

相對於美國聯準會及歐洲央行,貨幣政策雖極端,但還有些可預測性,中國大陸人民銀行的貨幣及匯率政策,則更顯得漂浮不定,去年8月11日連著兩天以及年初人民幣突襲貶值,大家至今都還搞不清楚,中國大陸人民銀行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?一會兒說是為了匯率自由化,一下子又嗆聲要跟放空人民幣的對沖基金對戰到底,這些突襲式的舉動,造成人民幣連結的衍生性商品哀鴻遍野。

去年8月11日的人民幣無預警貶值,還引來日本在G20財長及央行總裁會議不斷追問意圖為何?但就在前幾天,日本銀行也是以突襲方式宣布推行負利率政策,事實上,隨著安倍三箭效益的鈍化,日本進一步採取促進經濟成長政策是可預期的,只是,就在一、兩周前,日本銀行總裁黑田對日本國會預算委員會還表示,他不會推出更多刺激經濟舉措。

結論是,相信全世界央行總裁的話,並依此理財、投資或消費,只是自討苦吃。各國央行的策略,從程度上,由低利率、零利率到負利率;從程序上,由講明了,到突襲式,到干擾讓人摸不清;但結果都一樣,對實質經濟效益顯然有限,甚至只在資本或金融市場產生短期衝擊。以此趨勢來看,各國央行間,可能產生諜對諜,惡性貨幣競爭狀況,而企業及消費者將不再相信各國央行的宣示,而無所適從,以致於更保守,進而對經濟產生負效果。

現在真的缺錢嗎?對於不景氣下的失業及低薪者,的確缺錢,但對於銀行及許多企業,不僅不缺錢,甚至還有爛頭寸的苦惱。日本實施負利率後,媒體訪問了許多日本的研究機構,得到答案是,「在日本,信貸不增加不是因為銀行不願外借,而是因為企業沒有看到投資前景,甚至在負利率政策下,這種情況將不會改變」,「企業不需要資金,他們需要的是投資機會,而這只能通過結構性改革來實現,而不是貨幣政策」。

所以,事實上絕大部分的研究機構甚至民眾都知道,現在的問題不在缺錢,而是錢有何去處?台灣狀況也是如此,日前媒體斗大的標題寫到「日月光聯貸,要300億,銀行想給1,000億元」、「美光800億元聯貸,銀行三搶一」、「存款餘額逼近40兆;爛頭寸多,超額準備逾300億元」等,無非就是在說明此現象。這些游資去向,倘若去對了地方,可以成為下一次景氣復甦的動能;去錯了地方,可能只有短期煙火效果,甚至造成泡沫;當然更可能的是這些游資哪也不去,或根本不知去處?

在全球景氣不振下,政府的確該做些什麼以提振經濟,貨幣政策既已達到資金市場寬鬆的環境,而在財政舉債空間又有限的情況下,以產業政策引導游資參與公共建設,或企業併購、布局未來,應是當前重中之重政策,而相對的,企業也應屏除囤錢不投資、不加薪及不增配息等三不策略,否則未來只能等著被併或淘汰而已。

arrow
arrow

    Purp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